以月为线,品《春江花月夜》
【原诗】
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。滟滟随波千万里,何处春江无月明?
江流宛转绕芳甸,月照花林皆似霰。空里流霜不觉飞,汀上白沙看不见。
江天一色无纤尘,皎皎空中孤月轮。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
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只相似。不知江月待何人,但见长江送流水。
白云一片去悠悠,青枫浦上不胜愁。谁家今夜扁舟子?何处相思明月楼?
可怜楼上月徘徊,应照离人妆镜台。玉户帘中卷不去,捣衣砧上拂还来。
此时相望不相闻,愿逐月华流照君。鸿雁长飞光不度,鱼龙潜跃水成文。
昨夜闲潭梦落花,可怜春半不还家。江水流春去欲尽,江潭落月复西斜。
斜月沉沉藏海雾,碣石潇湘无限路。不知乘月几人归?落月摇情满江树。
古人写春、写江、写花、写月、写夜的诗歌不一而足,然初唐诗人张若虚仅以一首《春江花月夜》便走进人们的视野,获“孤篇压全唐”之誉。这时我们不禁发问:他是谁?为何“李杜诗篇万口传”,却难冠此名?更令人惊叹的是,这位风格独特、成就不凡的诗人,仅留下两首诗作——一首是脍炙人口的《春江花月夜》,另一首是五言长律《代答闺梦还》。见此,人们或许会生出一丝惋惜,却也正因这少而精的创作,成就了其作品的永恒魅力。
“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只相似。不知江月待何人,但见长江送流水。”这口耳相传的诗句,是诗人对月的叩问与望月的喟叹。那么,诗人眼中的“月”又有何独特之处?在这首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的《春江花月夜》中,诗人既描写了月下景物,又抒发了感月情思,字字珠玑。若统计“春、江、花、月、夜”五字的出现频率,数据如下:“春”4次、“江”12次、“花”2次、“月”15次、“夜”2次。可见“月”是贯穿全诗的主线,细品之下,一幅春夜望月图跃然纸上,以下便重点解读“月”的意象。
从“海上明月共潮生”,到“月照花林皆似霰”,再到“皎皎空中孤月轮”,诗人由望月生叹,继而写“何处相思明月楼”“愿逐月华流照君”,终至“江潭落月复西斜”“斜月沉沉藏海雾”“落月摇情满江树”。诗句中饱含对月的饱满诗情与无限遐想,如一条抛物线,巧妙串联起月亮从升起至落下的全过程。我们既能看见月亮初升的清丽之美,又能感受到月亮仿佛通解人意的温情,更会格外珍惜这月色带来的点滴灵感与脉脉温情。
短短二百五十二字的诗歌,为读者带来如梦似幻的审美体验。辽阔无垠的江面上,一轮明月缓缓升起,这自然之景悄然勾起诗人细腻的诗情。看那“滟滟随波千万里”的春江水,绕过芬芳的花甸;看那月光穿透树林,洒下斑驳光影,宛如细密的水珠在闪烁。月色如霜,让人看不清汀上白沙;立于这宏阔的江边,欣赏这天人合一的景致,诗人举头望月,不禁发问:是谁最先在江边望月?江月又何时第一次照耀世人?
人生一代接一代,无穷无尽,月亮却始终如一、亘古不变。这正如刘希夷《代悲白头翁》中的名句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”——诗人借红颜少年与白头老者的对比,抒发对人生的同情,写尽韶光易逝、红颜易老、富贵无常,更以“但看古来歌舞地,惟有黄昏鸟雀悲”道尽人世变迁。而张若虚又是如何看待这一切的?他抛却杂念,笔锋一转,写下青枫浦上思妇的无尽忧愁:哪家游子今夜乘扁舟漂泊?又有何人在明月照耀的小楼中相思?那在楼间徘徊的月光,定然照在离人的梳妆台上,再次触动思者的愁绪;这月光又透过思妇的门帘,卷不去她的眷恋,默默洒在捣衣砧上,拂来的全是思念的痛楚。这般意境,恰似李白“长安一片月,万户捣衣声。秋风吹不尽,总是玉关情。何日平胡虏,良人罢远征”的怅惘——月光啊月光,为何你这般不解人意?
此时望着这轮明月,四周寂静无声,诗人只愿随月光一同流淌,照耀远方的心上人。鸿雁难传书、鱼龙不通讯,这份思念更添几分无奈,纵使抱怨又有何用?昨夜梦中,见落花飘落在幽静水潭,可春天已过去一半,你仍未归来。江水裹挟着春光远去,江边的落月也渐渐向西倾斜;没多久,月亮便沉沉隐入浓重的海雾,朦胧难见,而我与你的距离,依旧遥远得不可触及。不知在这月色迷人的夜晚,有多少人能归家团聚?唯有月光遍洒江边林木,轻轻牵动着人们心中的情思。一个“摇”字,既描绘出夜风拂过、林木摇曳的画面,也暗喻诗人在这极致的夜色中,追寻千古答案时的沉思与内心波澜。
诗人的字里行间,都渗透着一种幽淡空灵的美,每一字、每一句都堪称精妙,即便改动一字,也难现这般意境。由此可见,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力非同寻常。他以精巧的语言,将春、江、花、月、夜五种自然景物融为一体。当这幅画面在你眼前展开时,你是否会想起,在久远的过去,曾有一位游子立于江岸,对月发问、思绪翩跹?你是否也会望月怀远,试着为那些问题寻找答案,如他一般,于无声中沉淀,终以一鸣惊人的姿态,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回应?
一首《春江花月夜》令无数人折服,不愧为传世杰作。而身处这个诗意盎然的世界,我们是否能以更新颖的视角发现美、感受美?《春江花月夜》已然成为一种经典,一种难以超越的美的象征。
供稿:黄鑫
上一篇:观云偶记 下一篇:返回列表